(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6月13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8日刊登艾伦·贝蒂的文章,题为《美国对印太地区的贸易承诺是空泛的》。全文摘编如下:
如果争夺地缘经济主导地位的全球贸易大国无法缔结具有约束力的贸易协议,日子就不好过,而这差不多就是拜登政府目前的处境。
当奥巴马政府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时,如果你预言美国将放弃该协议,而北京将申请加入这项原本旨在对抗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协定,你会在华盛顿受尽嘲笑。但国会以及拜登基础选民对正式贸易协议的极端憎恨态度其实已经堵死了美国投射经济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了寻求取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接替者《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亚太替代品,美国去年宣布了印太经济框架。
日前公布了它的首批成果,也就是一项关于供应链的倡议。这些成果乏善可陈。美国的声明是大量抽象的空话,有一堆充斥着形容词和副词的两三层从句。
这项声明没有任何具有约束力的机制,而是设立了新的供应链委员会、供应链危机应对网络以及劳工权利顾问委员会。
印太经济框架的根本缺陷恰恰是经验丰富的贸易界人士从一开始就预言的东西。如果不提供实质性的新的美国市场准入或者其他贸易特权,伙伴国自身就没有作出重大承诺的动力。印太经济框架不会对北京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形成重大对抗。
现在,正如拜登政府所言,欧盟等其他主要贸易势力也在艰难地争取签署和批准大型多国优惠贸易协议,但除了此类协议之外,确实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制定贸易政策。
相对赞同政府谈判策略的人——比如华盛顿智库彼得森研究所的查德·鲍恩——说,印太经济框架可能会成为在关键原材料供应和其他友岸外包安排上达成有针对性协议的工具。但是,正如美国与布鲁塞尔和东京达成的重要矿产协议——本质上是一种根据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给予欧洲和日本企业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手段——表明的那样,这些协议可以迅速和专门达成,它们不需要繁复的地区范围的谈判架构。
拜登政府正确地认为,地缘政治和价值网络变化太快,老式贸易协定无法自行加以应对。但规模较小、针对性更强的协议还是需要激励措施才能奏效。印太经济框架产生的文字很多,但商业回报很少。建立贸易联盟的正事将在其他地方进行。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